欢迎光临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插图

1背景:中华民国建立,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把孔子之道作为修身大本。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发表《敬告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李大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1918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鲁迅-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树立新文学典范。

4旗帜: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

5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

6内容:

①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传播马克思主义。

②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7评价:

①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②意义:它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③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二中国近代化

1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它的内容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以及思想上的自由化、民主化。

2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经济技术(洋务运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变法维新运动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3特点: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推陈出新。

4感悟启示: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产阶级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11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 *** 的成立

一.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时间:1919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的性质)、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 *** 等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4领导: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5过程:①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是青年学生,斗争形式是学生 *** 。②第二阶段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阶级,斗争形式是学生 *** 、工人 *** 、商人罢市。

6结果:北洋 *** 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 *** 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7意义: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8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核心是爱国)

二.中国 *** 成立

1诞生条件: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思想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

③各地 *** 早期组织的建立(组织基础)。

2 *** 一大

①时间:1921年7月(7月1日建党节,党的生日);

②地点:上海-后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

③代表: *** 等十三人,共产国际代表也出席。

④内容:

a-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 ***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b-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选举党的 *** 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73学习攻略 »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