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马三宝 郑和 姓马

1,这个问题有意思。大明朝的国姓自然是姓“朱”,但是最有名的三个赐姓,其中有两个都不是国姓。这多少可以看出朱元璋和朱棣的一个特殊心态——“朱家天下,外人岂能姓朱?”。第一个有名的赐姓,那就是“黔宁王”(死后追封,不世袭)沐英的赐姓。按说沐英8岁的时候就做了朱元璋的义子;14岁就拿刀上阵砍人头;18岁就做了指挥使;23岁那年更是替朱元璋打败冯谷保,把朱元璋的势力扩张到福建;更别提此后世代为大明镇守南陲,一生可谓为老朱家出生入死。此前由于太小就失去了父母,所以根本没有名姓。因此做了朱元璋的义子,叫“朱英”,合理合法。但是也就是朱英23岁这年,朱元璋赐姓“朱英”为“沐英”。“深沐陛下和皇后的养育之恩”朱元璋的确也非常信任沐英,但是硬是生造了一个姓氏,也不让居功至伟的养子姓朱,目的很简单,因为朱元璋要做皇帝了,自己已经有儿子了。如果沐英继续姓朱,那就得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生前封王,死后世袭罔替。亲王爵世袭,老朱算过账,表示不舍得。第二个有名的自然就是“三宝太监”郑和的赐姓了。郑和原名马三保,原来是个在云南一带的外来色目人汉化的后裔。早年出身不详,在洪武17年(1384年),傅友德、蓝玉平定云南时,割了带回来的。当时战争很残酷,战争结束,小男孩和小女孩都会被当做战利品带回来,男的割了做太监,女的做宫女,然后分配给皇室使用。这个马三保就被分给了燕王朱棣,被带到了北平。马三保非常受到朱棣重用,因为《明史·郑和传》明确记录了两条:一条是他曾经在“靖难之役”中立过功勋(至于什么样的功勋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另一条是他曾经负责替朱棣祭奠自己的乳母冯氏。虽然赐姓是否和建文元年(1399年)的郑村坝之战有关,站在史学界尚无定论。但是有一点非常明确,就是即便马三保的功劳再大,他也为有资格被赐姓国姓。想当年沐英的功劳对于老朱家,必然是要大于马三保的,也没有资格姓国姓。所以朱棣必然也不会赐一个太监姓“朱”。但是现在南京市秦淮区太平南路东侧的马府街和“郑和公园”,见证了郑和曾经的倍受恩宠与辉煌。因为这一大片原来都是郑和的府邸。第三个有名的赐姓,就是南明隆武帝赐郑森明朝国姓“朱”,并赐名成功,封忠孝伯。这一回,是正儿八经地赐姓国姓。因为大明的半壁江山已经沦陷,南明小朝廷也已经苟延残喘了。作为大海盗出身的郑成功,被赐予国姓的时候,并不以为荣,反而从来没有自称自己为“朱成功”。明朝的国姓在南明的时候,已经不值钱了。郑成功也不会以“朱成功”这个名字为荣。郑成功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允许别人称呼自己为“国姓爷”、“郑赐姓”、“郑国姓”。这样保持了一个面子上彼此都过得去。但是郑成功更在乎的是别人叫他“延平王”。这就像西夏的李元昊,一直在被赐国姓,却引以为耻,最终却自己给自己改姓。在唐朝的时候,他们祖上因为有功,被唐朝皇帝赐姓国姓“李”。但是唐朝败亡后,他的爷爷立马恢复了此前的姓氏拓跋,但实际上是不是拓跋谁也不知道,但拓跋原本是北魏鲜卑贵族的姓氏。但是到了宋朝,宋朝皇帝同样赐他国姓“赵”,他却从来不用,上书仍然自称“李元昊”。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但是宋朝的君臣权作傻子,自欺欺人。等到李元昊势力强大了,准备建国称即位了,自己有了底气,硬是把名字改成了“嵬名曩霄”。所以赐国姓并非那么简单的事情,马三保功劳再大,在朱棣面前,不过一介奴仆。所以赐姓已是恩宠,国姓那就算了吧。文/炒米视角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马三宝 郑和 姓马插图

2,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一定不知道郑和的出身,如果知道了就不会产生这个疑问了。郑和什么出身呢?说出来你不会相信,郑和是一名太监。大家可别小看太监,太监也是人,历史上混出名堂的太监也不胜枚举。秦朝的时候秦始皇身边有个群臣能把秦始皇指定的接班人给换了,还把一头小鹿牵到朝堂上说那是一匹马,满朝文武竟然异口同声、斩钉截铁地说那就是一匹好马,那个能叫大家指鹿为马的人叫赵高,人家就是一名太监。东汉时候有个太监张让也非常了得,当过中央的办公厅长,文武百官都把他当成无冕的皇帝,汉灵帝非常喜欢他,喜欢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逢人就说”张让是我爹地。”明朝的太监魏忠贤更是一个太监中的战斗机,他领导的东厂跟军统和克格勃比都毫不逊色。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个马三宝,也叫马和,也是个太监出身。说到太监大家都知道,他们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是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养活不起,才万般无奈到宫中接受阉割当太监,也有个别胸怀远大理想,自己阉割到宫里应聘的。清朝的太监李莲英最有能耐,但李莲英的接班人小德张也不含糊,这个小德张就是想出人头地自己阉割的。我们今天说的马三宝当太监的过程,既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被父母送到宫里的,也不属于自愿阉割到宫中首先实现自己抱负的,而是另一种不能言说的伤。人家马三宝是少数民族,出身非常高贵,祖上是元朝时候的云南王统治时的贵族,因为大明消灭了云南王,宫里的贵族都成了亡国奴,也成了明朝的战利品。那些长得好看的女人被送到宫里当下人,长得体面的男人”有幸”被挑选出来到宫里当太监,马三宝因为身材伟岸,皮肤白皙,长相英武,被一眼看中,不由分说就被阉割当了一名太监,被分配到了朱棣的燕王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也没有想到,正是这次”悲惨遭遇”成全了马三宝,诞生了名垂青史、享誉全球的航海家郑和。马三宝不但长相英俊,而且聪明伶俐,燕王朱棣对这个小太监”一见钟情”,立马就安排到了自己身边,跟他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由于跟朱棣的特殊关系,马三宝可以随意进出朱棣的办公室和寝宫,可以随便阅读朱棣的藏书和文档,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朱棣知道后也非常高兴,鼓励他多读书,读好书。朱棣还跟他交流探讨历史,在宫里遇到为难的事也爱跟马三宝交流。有一次一个外国使臣前来明朝朝贺,提出了一个难题,皇帝和满朝文武都面面相觑不能解答,朱棣回到王府漫不经心对马三宝说了事情的经过,马三宝竟然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令朱棣暗暗称奇,更加欣赏他的才学。还有一次朱棣外出狩猎,半道上突然冲出十几名武艺高强的蒙面人直奔朱棣,那架势不是劫财,也不是劫色,明摆着是要朱棣性命。由于事发突然,武功盖世的朱棣也手忙脚乱,形势万分危急,正在这时马三宝一声大喝,地动山摇,一个蒙面人竟然被吓得肝胆俱裂,猝然倒地,其他几个蒙面人见状抱头鼠窜,几个顽抗的被马三宝手起刀落砍倒在地。时间长了,马三宝渐渐从朱棣的侍男变成了朱棣的亲密战友和智囊,后来朱棣侄子即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搞掉了侄子的皇位,自己取而代之。在朱棣的革命事业中,马三宝不仅出谋划策,还冲锋陷阵、为朱棣上位出生入死,立下了不朽功勋。朱棣在战争结束自己登基后,对大臣们论功行赏,提拔马三宝为宫里的总管,四品官级别,并赐马三宝姓郑,还专门为马三宝设宴感谢。对此,满朝文武都非常妒忌,宫里的太监更是羡慕不已。可是大家心里纳闷,既然这个马和功高盖世,皇上对人家感激不尽,皇上为什么赐马和姓郑,不赐人家姓朱?不赐马和姓朱很好理解,因为马和虽然长相英俊,才华出众、文武双全是国家栋梁,但他是个太监,没有生育能力,不会娶妻生子,没有后代。如果赐姓朱的话,就有点不大吉利。大臣们会说,皇上是不是想让自己绝后啊?所以,即使朱棣对马和感恩戴德,赐姓朱也万万使不得。如果不是马和的太监出身,赐姓朱对朱棣来说那是小事一桩,易如反掌;可见功劳再大,职业也是个短板,朱棣也不能不搞职业歧视。可是百家姓那么多,朱棣为什么不赐别的姓,偏偏赐姓郑呢?因为在靖难之役中,马和在河北的郑州(今天的河北任丘北,可不是中原的南郑州)一带击败了朱允炆即建文帝的大军,立下了不朽功勋,朱棣为了表彰马和,就亲自写下一个大大的”郑”字赐给了马和,从此马和就变成了郑和。马和变郑和的故事说明两个道理:一、付出真心,敌人也能变朋友为自己所用。一个亡国贵族后代在身边,可以说非常危险,但朱棣以诚相待、肝胆相照,终能让马和为自己肝脑涂地。二、一味报仇,不如化仇为友。马和是亡国贵族后代,跟朱棣是不共戴天之仇,但马和不计前嫌,化敌为友,反而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让自己名垂青史。如果报仇的话,失败了丢了性命且默默无闻,成功了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3,赐姓为什么一定要赐国姓呢?古代赐姓作为一种制度,是存在很多不同的情况的。一、赐姓的原始含义是一种人身支配早在中国的大地上刚刚有姓氏之分的时候,赐姓就作为一种制度出现了。《续文献通考》里传说:黄帝姓姬,炎帝所赐也。尧赐伯夷姓曰姜,赐禹姓曰姒;赐契姓曰子……这些早期赐姓的记载,虽然不能得到考古学上的证明,但却侧面反映了在当时的政治社会条件下,赐姓是部落首领或是当时的王,将姓氏作为一种资源进行赏赐分配的现象。换言之,这跟赏赐一些财务、地盘,没有区别。”姓非天子不能赐“,同时也说明了赐姓是一种权力的物质表现,赐姓的行为也是一种权力结构。而在这种权力结构中,本质的意义就是天子对臣民人身的支配。有趣的是,这些早期的赐姓,几乎没有赐”国姓“这种现象,这些姓氏虽然是由天子所赐,但却没有”国姓“,这是因为,在帝制出现之前,天子虽然是天下的共主,但并不能与天下等同。二、”国姓“与帝制时代到了秦汉时代,中国进入帝制时代,君主、皇帝成了拥有至高权力的人,”家天下“真正变成了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皇帝的姓氏不仅代表了皇室,而且代表了朝廷、国家,那么,赏赐姓氏的最高表现就是赐予国姓了。早期如汉朝,《史记》记载:高祖封项伯等四人为列侯,赐姓刘氏。委敬劝高祖都关中……赐姓刘氏。晚期如明朝,”太祖义子数人如李曹国、文忠沐、西平英,都督何文辉、徐司马及元帅文刚、文逊等,皆踢国姓“。总之,赐国姓是与帝制相关的一种荣誉制度。三、赐姓并不总是赐国姓这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赐坏的姓氏。如三国时,“吴孙皓以孙秀奔魏,改为厉氏”;梁朝武陵王萧纪谋逆,赐姓饕餮氏;隋朝,杨玄感起兵反隋被枭首,隋炀帝赐为枭氏;最多的是唐朝,包括武则天,如武则天将唐高宗的王皇后和萧良娣杀了还不算,改后姓蟒,,良娣姓为枭;清代,雍正皇帝改的著名的阿其那、塞斯黑,都是凶姓。另一种,则是赐非国姓的好的姓氏,也就是题主所说的情况,马三保被改为郑和。其他的例子还有:汉朝被俘虏的匈奴休屠王子,被赐姓金,也就是金日磾;唐朝的员半千,其先彭城刘氏,以忠烈自比伍员,因赐姓员;唐朝的桓彦范,赐姓韦。因为韦在唐朝时,是极为尊贵的大姓。等等。但这一类赐姓,其尊贵性要低于国姓。郑和就属于这一类。四、郑和为什么被赐姓郑?根据现有的资料,可能确实与郑村坝有关系。郑村坝,就是今天北京大家熟悉的”东坝“。《潞城考古录》载:“通州西北二十里有安德乡,地名坝上,通人称曰北坝,都人称曰东坝,即郑村坝也”。靖难之役时,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围攻北京,大军驻扎在郑村坝,北京被围的非常紧急。朱棣前来攻打时,时为燕王府宦官的马三保,献计献策,朱棣击溃李景隆,占领郑村坝,解除了北京的包围。马三保立下大功,因此以郑村坝的”郑“赐名。这一说法是目前较为通行的说法,但严格的说还有一些疑点,比如正史里没有记录为什么赐姓,郑村坝之说,也缺乏其他证明。但姑存此说吧。

4,关于明成祖朱棣赐郑和姓“郑”而不是国姓“朱”这个问题,比较官方的解释是因为郑和“靖难”期间在郑村坝立下了大功,明成祖为褒奖这位忠奴,特地将“郑”赐给了郑和为姓。那么,为什么没有像郑成功那样被赐国姓“朱”呢?原因很简单,在明成祖眼中,虽然郑和立了功,可他终究是自己的家奴,是下人!赐一个下人和自己这位主子同姓,对于明成祖而言,太跌份了!而且,这位家奴还是个宦官。明太祖朱元璋早就立下了规矩:宦官干政,杀无赦!如果给郑和赐国姓,很容易被人误读,对于明成祖树立自身“太祖正统继承人”的形象非常不利。既然郑和是因为立功被赐姓的,那么为什么明成祖要给他赐姓而不是赐真金白银呢?赐国姓是一种荣耀,可这“郑”又不是国姓,意义何在呢?史籍没有为我们提供答案!个人认为,这或许与明成祖“靖难”之后干的一件事有关。据现有史料来看,明成祖很可能是庶出,但是明朝官方史料却一直标榜其为孝慈高皇后马氏嫡出。为什么?很简单,自抬身价,制造正统依据。彼时懿文太子朱标、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这三位明太祖的嫡子都已经作古,明成祖是庶长子,按“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由他来即位,本也无可厚非。但是,毕竟是庶出,不是那么光彩。明成祖为了比其他庶出的弟弟们显得更加尊贵,也为了将自己的地位置于明惠帝朱允炆之上,给自已制造了“嫡子”身份。既然明成祖标榜自己是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子,那也自己的妈就是马氏!郑和原本姓什么?马!一个宦官,和皇帝标榜的亲妈同姓,似乎有些说不过去。而且,这个时候明成祖还打算继续重用郑和,这个马姓同样可能会引起外人的误读!于是明成祖一合计,你还是别姓马了,改个姓吧。因而便有了赐“郑”姓的那一幕。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的一些看法,未必就是事实真相。但是,有一点可以确认,以郑和彼时的宦官身份,无论如何也是没有资格配姓国姓“朱”的!除此之外,郑和的马姓很可能也不是他的真姓氏。郑和家族是元王朝的色目人,很可能来自中亚、甚至西亚地区,原本的姓氏估计类似于现在中东土豪们的那些姓氏。因为久居汉地汉化了,便取了马姓。因此,姓氏对于郑和而言,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姓马是个代号,姓郑也一样。但是,马这个姓氏在郑和家族还是流传下来了的。郑和去世后,他的侄子兼过继嗣子马恩来继承了郑和获赏赐的锦衣卫世职,既然是过继,马恩来自然也就成了郑恩来,但是马家其他支属却没有改姓,而且郑和家族的宅邸也没有改为郑府,依然被称为马府,现在南京的马府街就源于此。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73学习攻略 » 马三宝 郑和 姓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