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驭民五术 驭民五策百度百科

1,商鞅驭民五策:愚民(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弱民(国强民弱,国富民贫)、疲民(疲于奔命,无暇顾他),辱民(无自尊自信,相互检举),贫民(剥其余财,人穷志短)《商君书》为统治者总结了驭民五术:1.愚民:统一思想。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3.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4.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5.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即通货膨胀或狂印钞票);人穷志短。五者若不灵,杀之。这套理论在目前的商业社会仍然盛行。最近因为现实和理想的冲突,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的人,很自然的把这一套理论网自己身上套,对比一下自己,似乎就是在这个套里。每日疲于奔命,拿着最少的提成,做最累最琐碎的事情,应付所有的事情已花费全部精力,自然也没有时间去总结、思考、开发客户,是时候改变自己了,怎么改变?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没有方向的船怎么行驶都是逆行。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不进则退,没有方向则相当于没法跟上别人的步伐,其结局就是倒退。其次,要勇于掌控自己的人生,不要依赖于别人安排工作,对于别人推过来的工作要敢于说no。再次也是最重要的,要打造自己的实力,增强自己的自控力和自律性,在我看来,加入“不写就出局”就是最高的打造实力、增强自己的自控力和自律性的方式。总之,不要做那个被“驭”的人,也不要做“驭人”的人,给被人一点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让自己和别人都机会享受舒适的状态。

驭民五术 驭民五策百度百科插图

2,古时的驭民五术分别是什么,都有哪些作用?“驭民五术”包含:1、愚民;2、弱民;3、疲民;4、辱民;5、贫民。有人说“驭民五术”是出自《商君书》,不过我看了《商君书》,没发现这五条,应该是别人总结的。说是历代禁书,只能皇帝传给太子看的。1、愚民:统一思想;  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暇顾及他事;  4、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天生活于恐惧氛围;  5、贫民:除却生存必须,剥夺余粮余财,人穷志短;“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  五者若不灵,杀之!其实很好理解哈,假如你谈了个女朋友或者有老婆了,你就更能感同身受1、愚民:女友或老婆永远是对的,她不会有错;2、弱民:女友或老婆在家里永远是NO.1,你排在后面,可能还在宠物后面,没地位;3、疲民:家务活都是你干,恨不得带你逛街24小时每天,农忙时可能还会回她家扒苞米等,你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和时间;  4、辱民:你怎么做都是错的,都不如别人,当初老娘瞎了眼才看上你,做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窝囊样,废物;  5、贫民:工资卡上缴,私房钱剥夺,靠做家务活或者买生活用品积攒零花钱,积攒多了又会被拿走;每天会给你发低保生活的零花钱,你还要感恩戴德;没见过20元以上钞票长的啥样。如果这五项,你不合格,分手或者闹离婚!只有遵守,生活才幸福。这样理解你就清晰的知道“驭民五术”的作用了。

3,看了下其他答案,对于“驭民五术”,好像都是从同一个渠道借鉴来的,用所谓的“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这种简单粗暴的词汇来指代却又不加合理解释,本身就是以偏概全、极度主观,容易对历史形成脸谱化、妖魔化的认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的常识: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法家、儒家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学派的目标很简单——为帝王服务,它们生来就是为统治者做参谋的;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实现目标的方式不同。儒家推崇的方式是由内而外的教化,即通过教育的方式,让人们主动遵守“礼制”——可以理解为守规矩。而所谓的规矩中,最大的一点就是接受、顺从贫富贵贱的阶级差别:“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儒家认为,如果没有阶级差别,社会就不可能稳定。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陌生,正是目前流行的“阶级固化”。而法家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人性天生趋利避害,仅仅靠自觉性是不可能养成好的风气,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俩字:赏、罚,即用外力诱使人们遵守统治者制定的规矩。而且法家天生反对阶级固化:“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没有亲疏贵贱、地位高下,一律按照根据法规办事。对于儒家的那一套,法家则是发自内心的不屑一顾,《商君书》里有一句名言:“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韩非子同样一针见血:依靠贤者治国当然不错,但一百年能出一个大贤吗?但精通法律的官吏,却能随时实现“量产”。因此,基于以上逻辑,法家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治国体系,通过商鞅变法得到了首次全面实践,并在随后上百年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支撑秦国由西陲的夷狄之国迈向一统天下之路。相比较之下,一直到汉武帝即位前,儒家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地位。但任何政策都有时代局限性,商鞅变法的所有目标,都是为了富国强兵;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着眼点有二:崇君权、促耕战。也就是强化帝王的集权,把人们捆绑到农、战这两大主业上来。为了实现上述任务,自然需要一定的手段。后世学者根据《商君书》中的阐述,把它归集为两大方面:第一项是“壹民”理论,第二项就是胜民(制民)五法,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驭民五术”。壹民,指的是对全部国民要统一管理、统一赏罚、统一教化。君主奖赏、惩罚一个人,只有一个参照标准:他对国家的贡献,不能因为任何个人的喜好、关系的亲近来破坏这一原则。《商君书·壹言第八》中有这么一句话: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君主把在政权中上升的渠道公之于众,那就是对国家的功劳;为私人效力并不能让一个人获得富贵,君主本人也不接受任何私人请托。只要你为国杀敌、耕种,即使原本是个出身底层的农民,也能获得相应的嘉奖、赏赐,按级别逐渐升迁;但如果你对国家毫无贡献,就算出身于王室勋贵,不好意思,权位也轮不到你。同样的,法令面前人人平等,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只要守法,就能得到保护;王公贵族如果犯了法,那也得依律遭受惩处(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就是典型案例)。商鞅变法之所以能让秦国脱胎换骨、以一敌六,正是以这种统一赏罚的手段,完全打破阶级藩篱,调动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从而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相对于以往那种阶级森严的贵族政治而言,法家的理论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让旧贵族无法依靠特权剥削百姓,也让无数出身底层的人们获得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但在具体执行手段上,法家则体现出时代局限性。具体而言,就在于胜民(制民)五法。方法一:以弱去强,以奸驭良。这里的弱和强,不是指身体状况。弱,指的是遵守秩序、服从国家法令、安分守己;强,就是那些跟制度、政府对抗的行为。一个国家守规矩的百姓多了,就能令行禁止、实现富国强兵;反之,则会一盘散沙,混乱不堪,越来越弱小。同样的,奸和良也不是我们寻常理解的概念。《商君书·说民第五》中解释,所谓的良,指的是过于信奉道义、仁义的官员;而奸,则是那些不受私人感情影响,以法令为准则的酷吏。“用善,则民亲其亲;用奸,则民亲其制”,所谓的仁义更多的是主观感情,如果用在治理国家层面,很容易演化为以权谋私。相反的,任用那些铁面无私、信奉制度的官员,法令的威严才会被建立起来。方法二:壹教。这一点很容易理解,统一思想,摒弃儒家提倡的仁义学说,用一种思想、理念来教导百姓,即鼓励他们忠君爱国、奋力耕战,以此将资源高度集中,实现国家强大、人民安居乐业。方法三:剥夺个人资产,驱使人们保持前进的动力。“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以奖惩刺激人民耕种、作战,让他们从中获利,逐渐变得富有。而国家财富也在这个过程中随之增加,实力自然增强。对于富人使用奖惩,鼓励他们掏出财物换取功名爵位,这些人自然会随之变穷;而他们手里没钱了,必然会拼了命的投入到农战大业中去。说白了,就是让人们保持危机感,随时处于劳动、打仗的状态。方法四:辱民、弱民、贫民。其实跟上述理论有重合之处。《商君书·弱民第二十》中有这么一段话:“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可以这么理解:拉大不同爵位之间的待遇差别,爵位越低越没什么尊严、越高越有面子,人们自然会为了更高爵位拼命;相反的,如果不同爵位的之间差别不大,人们就会对这些虚名毫不在意,从而失去奋斗的动力。老百姓害怕法令,自然会尊重执行法律的官员,如此则能保证法令的顺利推行;反之,如果人人轻视官员、藐视法令,那一个国家就会乱套。人性趋利避害,所谓穷则思变,越是贫苦的人就越渴求富贵;相反,一旦人们长期习惯于富有的生活,将会瞧不起君主给予的赏赐,帝王的威严就会荡然无存。方法五:杀力。“夫圣人之治国也,能抟力,能杀力”,可以理解为既要能积攒力量,更要会释放、消耗力量。积攒力量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对外作战、释放力量,一来可以杀伤敌国、掠夺财富,进一步扩充国力;二来可以为人们提供建功立业的渠道;三来可以消耗本国的强民,避免“无事生非”;四可以通过战争增加人们的恐惧感,反过来更加团结。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国家信奉这一理念,随时处于对外作战的姿态,其目的不难理解。综上可见,对于商鞅所代表的法家理论,我们应当以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评判:一方面,它具备积极意义。用国家法令替代以往的宗法制、贵族世卿世禄制,主张不分亲疏远近、职位高低、出身卑贱,把政治利益、荣华富贵完全跟爵位挂钩,而爵位的获取只有一个渠道——农战。短期来看,这一理论瓦解了周礼所维系的阶级固化,摧毁了贵族特权,强化了君主集权,充分调动了全体百姓的积极性,秦国正是以此而走向强盛。此外,虽然封建时代的“法”是为了强化君主权力,但用法律条文取代特权、自觉性,时至今日仍具备积极意义。以西方世界为例,他们之所以更加遵守公共秩序,并不是因为“素质高”,而是出于对法律的惧怕。人性永远是自私的,仅仅靠自觉不可能形成社会公德心,所谓的高素质都是罚出来的,古今中外、无一例外。另一方面,它的局限性也一目了然。它过于信奉惩罚、利诱等刺激性手段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了人们的动物性,扩大了人们对物欲的追求,却忽视了个体的不同需要以及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辱民、弱民、贫民等理念,毫无感情色彩,把人们当成了君主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为了让人们惧怕法令、尊重朝廷,法家崇尚轻罪重罚,以血腥的手段惩罚那些违背了国家意志的百姓。据说当初为了推行变法,秦国出现了“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仇比于丘山”的惨状,商鞅也给后世留下了“刻薄、少恩”的印象。总而言之,法家的理念是直接、干脆、赤裸裸的,虽然短期内很有效,但它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封建王权,容易沦为封建帝王作恶的工具;同时,由于过于严苛,让整个社会随时都形同一根绷紧的弦,一旦失去敌人就很容易丧失动力,之前一直被压抑的个体需要随之爆发,政权难以实现有序发展。秦朝虽然灭亡,但在其后两千年的封建史上,历代封建统治者一直遵循着“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帝王的素质高下决定着政权的兴衰,其实这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根源所在。

4,驭民五术是商鞅提出的。商鞅在向秦孝公诉说其变法目的的时候。重点的4个字是:富国强兵。这个富国强兵与国富民强是两个概念。富国强兵讲的是:国家富庶,军事强大。国家富庶需要有粮食,军事强大是战斗力强。所以商鞅变法的重点是奖励耕战。这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人民的事。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才有了后面提出的驭民五术。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一心只想耕战呢?这就是驭民五术中所讲的5个办法:1.壹民!2.弱民!3.疲民!4.辱民!5.贫民!壹民:就是要统一思想。告诉大家耕战立国,除了这两条路,别无他法。弱民,疲民与贫民:说的都是不能让老百姓太强大,太有钱,要让他们都忙起来,不能闲着,只有老百姓很忙,又没钱的时候,人穷志短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多想法了。而没有想法就更能统一民众思想。辱民:这一点要重点说明:辱这个字就是要打击人民的自尊自信,而打击自尊自信,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民众没有安全感,让民众没有安全感,就是要让他们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监视他,所以在商鞅变法中还有一条连坐制度,这都是相辅相成的。新中国一直在培养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不怕人民强大起来,真正要做到国富民强。也是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典型做法。我们不但要富国强兵更要国富民强。你今天晚了两分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73学习攻略 » 驭民五术 驭民五策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