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骁卫 唐朝十六卫军各多少人

1,实际上16卫是唐朝军队的管理机构,所以并非是唐朝军队下辖16卫,而是唐朝部分军队在16卫的管辖之下。至于唐朝的右威卫能够拥有多少兵力,全在它名义上统领多少折冲府了。唐朝府兵制的诞生由于古代生产力相对落后,百姓无法供养大量脱产士兵,所以中国古代大部分时候军队都是兵农合一制,他们平时在家乡务农,遇到战争便会参军。最初的兵农合一是全民皆兵制,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提高军队数量,但却导致军队士兵质量参差不齐,而且还有可能耽误农业生产。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管理。被定位军籍的家庭可以免赋税,但需要出人当兵,而民籍家庭则不用出人当兵,不过相应的需要缴纳赋税。南北朝时期,由于关陇贵族集团掌握了大量军事力量,西魏受封的“八柱国”开始分统军户士兵,是为“军府”。唐朝16卫军府制形成后,这些军府士兵全部掌握在关陇集团的军事贵族之中。隋朝初年,隋文帝为了中央集权,开始在朝廷设置管理机构“卫”来管理“府”,也就是“卫府制”。[题外话;这些“卫”必不可免的与掌握军权的贵族发生冲突,这也是关陇贵族反抗原因之一]唐朝时期,延用了隋朝制度,并且把军府改名为“折冲府”,以“十六卫”遥领天下折冲府。注意,只是遥领,平时根本没有任何指挥权,只有战时接受皇帝受命之后才能和其他人共同管理军队。十六卫十六卫分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十六卫中,左右监门卫负责管理诸门禁卫事宜,而左右千牛卫则是皇帝的侍从和仪卫,负责保卫皇帝。其余十二卫负责管理天下折冲府,每卫设置上将军、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但上将军基本不常设,所以各卫大将军负责掌管日常事务。折冲府说完了十六卫,我们再来说说折冲府。虽然唐太宗改制时折冲府为636个,但折冲府的数量并非是恒定不变,有记载最少得时候仅有574个,当然最多的时候甚至达到了800多个。这么多的折冲府不可能在人员数量和质量上相同,所以唐朝将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府有士兵1200人,中等府有士兵1000人,下等府仅有士兵800人。[题外话;唐朝初年关内的折冲府数量为285个,占据了天下40%以上,目的就是“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防止边疆大吏的拥兵自重]。各“卫”管理兵马十二卫也有高低尊卑之别,其中左、右卫地位最高,可以遥领60府兵马,也就是说左、右卫理论上执掌的兵马在6.4万至7.2万之间。除去左、右卫之外,各卫遥领40~50府兵马。题目中的右威卫同样如此,以此算来,右威卫大将军最低领3.2万人,最高领6万人。当然由于各种原因,各卫都达不到理论标准。比如唐朝规定,凡是家中只有一子的军户,只用负责当地的守卫,不用参加远征或者戍边的活动。再有一个原因,如果长期没有战争,很多军户会成为军官剥削的对象,从而逃亡。所以种种原因导致了能够调动的折冲府士兵数量较少。因此有人估计各卫管理兵马在2~4万之间,当然这也只是推测。最后说一下,折冲府的士兵没有命令是不能随意的出界的,只能在当地务农或者是训练,同样各卫大将军也不能随意调动自己遥领的兵马。如果国家发生战事,朝廷首先会任命行军大元帅,然后该将领会找到其中一“卫”的大将军,然后拿着鱼符去找当地的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如果一致,才可以带兵出征。由此看来,所有十六卫大将军名义上拥有的兵力根本不属于自己,而是由折冲府、地方州县长官、十六卫将军和行军大元帅相互制约,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独控制军队。当然,战争结束之后,士兵会立刻解散回折冲府,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骁卫 唐朝十六卫军各多少人插图

2,不能说唐朝军队下辖十六卫,十六卫是卫府制的高级阶段,因为它是将禁兵与府兵融为一体的管理制度。卫是府兵的领导机构,更是掌管京师禁军的领导机构,因此下辖用词不妥。十六卫制度唐朝的卫府制度是融为一体的,其中的府兵制是我们熟知的“兵农合一”的杰作制度。唐朝在地方设置“军府”,管理“府兵”的兵农户籍,军事训练,仅此而已。而“府兵”到京师“番上”是由这里所讲的十六卫负责,战时的指挥权由皇帝亲派的将军掌握。唐朝设“卫”统“府”,即“卫府”制度。“卫”既统京师禁军,又统地方“府兵”。据史料记载,唐设地方折冲府657个,属十六卫遥领。但意在加强中央集权,唐朝规制下,军府与地方长官,以及十六卫和行军大元帅之间是互相制约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控制军队。到唐中后期,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度基本上土崩瓦解,十六卫也因此丧失战斗力,从此名存实亡。右威卫机构右威卫是禁卫军的指挥机构,也是唐朝十六卫之一。右威卫在高宗时期名为右屯卫,时设大将军一员,属于正三品官员,下有将军二员,总领宫禁宿卫,逢重大朝会以及宫内庆典等事宜时,暂编为右厢队,维护治安,又着黑色铠甲,举皇家旗帜,彰显皇家威严。若执行皇城守备任务,则调拨于皇城东面协助。府兵番上时,也就是地方府兵入京执行宿卫任务,由右屯卫下设翊府统一管理,翊府中则设长史、中郎将、郎将、录事、兵曹参军事、校尉、旅帅、队正、副队正。武则天统政时,将右屯卫改名右豹韬卫,唐中宗改为右威卫。德宗贞大将军之上设上将军,官阶至正二品,提高了右威卫的地位。唐朝地方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府兵千又二百人,中等府兵千人,下等府兵八百人。右威卫是次于右武卫,右武卫又次于右骁卫,右骁卫又次于右卫的,但所遥领府兵基本按照地域划分,只是数量有差别,右威卫差不多领四十府左右兵力,即四万人左右。

3,唐朝军制沿用的是隋朝的“府兵制”,行政划分则是“道、州、县”军队以均田制的农户为基础,和天下各道、州、县相对应,设立军府六百三十四所,总称折冲府。每个“府”的府兵一年分五轮执役,常备军士在1000-4000人。为了集中军政、管理天下军马,又在中央设十六卫将军衙门,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各卫的最高长官军职为“将军”,所有将军统归“大将军”管理,不过这个大将军通常是由权贵兼任,很多时候是个虚衔。真正管理各卫事务的还是将军。军将之下还有中郎、中郎将、左右郎将、以及录事参军、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等军职。每卫常备兵士大约是25000-40000人。但十六卫中,除了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之外,各卫还管理着关中三百多府府兵。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不管府兵,是否说明他们受重视呢?恰恰相反,他们才是皇帝最为信任的人,平时督导京师兵马,危急时有权力管理和调动。关中三百多府分给十二个卫,每卫大约能分25府,上面说过了,每府常备兵士在1000-4000人,那25个府总人数就在25000-100000人。再加上卫所常备兵士,各卫兵力应该在5万-14万之间,右威卫也如此。但这只是最初的编制,而且是理论上的,只是个参考数据。因为谎报人数吃空饷这种事是肯定存在的;而如果有大战,各府各卫补充兵力也正常。说到这里可能有人想问了,卫军和府军有什么不同呢?打个比方:大家看军旅题材的电视剧会发现常有这样一个情节:某某精英部队来挑人了,各班小战士们都想去。卫军就是那个精英部队,府军就是普通军队,只有那些骁勇善战的府军才能成为卫军!这是个让人羡慕的单位。值得一提的是,唐朝驻守边防的军队采用的是“世袭军户制”,也就是说这一家如果祖上是当兵的,那子子孙孙都是,入的是军籍。这些人最初是在各地招募来的,来了就地安置,给田给屋,免除部分税赋徭役,闲时可以屯田,但时时操练,战时必须上战场。当年唐太宗出兵高勾丽,卫军、边军、府兵都是主力,立下汗马功劳,其它随扈的团练军、蕃兵、族兵、从军、临时招募的雇佣兵等等更像是摇旗呐鼓的角色,最大的作用是壮声威。总之,一个右威卫能拥有的兵力大约是5万-14万,人数弹性很大,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4,唐初的中央禁卫军主要分为南衙十六卫和北衙六军,其中南衙十六卫指的就是唐初的府兵制的设置。十六卫遥领天下数百个折冲府,这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其中,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掌皇帝侍从、仪卫,这四卫并不分管府兵。其余十二卫再加上东宫六率遥领天下600到800个折冲府,各府的府兵有两个任务,其一为到长安宿卫,其二就是出征,其他的时间就是参加训练以及从事生产养家糊口,这就是唐初府兵制的特点。而折冲府的数量一直是有变化的,《新唐书》记载636年的时候,全国有634个折冲府,其中关内就有261个,折冲府最多的时候达到了800个。这些折冲府又分为三等,1200人为上等,1000人为中等,800人为下等。而左右卫各领60府,其它卫领40到50府,剩余的就隶属于东宫六率。也就是说右威卫遥领40到50府的兵力,大约四五万的兵力。诸卫的最高长官是大将军,为正三品。右威卫在唐初(662年之前)又为右屯卫,张士贵、窦琮、郑仁泰、苏定方、郭广敬等都曾做过右屯卫大将军。其中窦琮是“太原元谋功臣”之一,在晋阳跟随李渊起兵,立下战功,在武德初年,获封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和郑仁泰都曾参与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心腹武将。郑仁泰在647年的时候已经是右屯卫大将军,之后做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与副手薛仁贵讨伐铁勒,不过这一战郑仁泰是大败而归,而薛仁贵则留下了“三箭定天山”的传奇故事。郑仁泰被降职为左武卫大将军,在两年后再次出兵铁勒取得了胜利。张士贵在645年随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因战功卓著,在班师回朝后获封右屯卫大将军。当时,薛仁贵正是跟随在张士贵的军中得以脱颖而出,实现了穷小子到大将军的完美逆袭。655年,苏定方和程名振攻打高句丽取得胜利,苏定方因功获封右屯卫大将军。郭广敬则是在656年的高宗一朝被任命为右屯卫大将军,郭广敬是郭子仪的伯曾祖,后来在665年因为与上官仪有交情而受到牵连被外放做了刺史。662年,李治改右屯卫为右威卫,薛仁贵曾做过右威卫大将军。668年,薛仁贵跟随李绩再次征讨高句丽,这一次高句丽终于被灭,薛仁贵因功获封右威卫大将军,留守平壤,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普遍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后来随着战事的频繁以及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从武则天一朝开始就渐渐没落,唐玄宗时期,宰相张说进行改革,募兵制开始出现。“内重外轻”的府兵制逐渐被“外重内轻”的募兵制代替。这也就导致了边防军越来越多,中央禁卫军越来越少。尤其是天宝年间的十大节度使制度,让边镇拥有了很强大的兵力,在有效抵御外藩的同时也让节度使拥兵自重,渐渐和中央叫板。后来的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统兵近15万,是最强悍的存在,755年冬天,安禄山就造了反,安史之乱由此开始,将大唐由繁盛带向衰弱。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73学习攻略 » 骁卫 唐朝十六卫军各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