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鲜卑语 鲜卑族的后代是女真吗?

1,南北朝之后,鲜卑族并没有马上消失。隋朝的独孤皇后,唐朝的长孙皇后,都是鲜卑贵族。后来,他们渐渐融进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之中。目前我们可以从姓氏中做出准确判断的有:穆、慕容、尉、尉迟等等。50年代的全国著名劳模尉凤英,从姓氏可以判断,它的祖先为鲜卑人,姓尉迟。

鲜卑语 鲜卑族的后代是女真吗?插图

2,鲜卑族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三国志》《后汉书》[29]《晋书》和《十六国春秋》都记载“鲜卑”族名是“依鲜卑山,以山为号”。鲜卑族族名由来:《魏书》记载为“大鲜卑山”。据考证,鲜卑山即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蒙格罕山;而大鲜卑山则位于发现有嘎仙洞的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大兴安岭北段。名称解释:鲜卑”一词,王国维、白鸟库吉均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史记索隐》引张晏云:“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祥瑞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鲜卑族风俗:《后汉书》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燕毕,然后配合。又禽兽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蝡,故天下以为名裘。”其社会组织为邑落组织,分为部、邑、落,由小到大组成。后期鲜卑由于同汉族接触加深,渐渐汉化,其生活习性逐渐向汉族靠拢。宗教信仰早期鲜卑族由于风俗习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等原因,长期保持着一种原始状态,所以在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萨满崇拜气息比较浓厚。萨满教是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建立在万物有灵性的基础上的原始多神信仰。在这种崇拜下,对于自然、图腾、祖先各鬼神的信奉都能够涵纳在它的宗教活动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各种知识的极度匮乏,人们击鼓完全处于自然力量的支配之下,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都能够对人的生活造成影响,也容易使人产生敬畏感和神秘感。鲜卑语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夷言、国语、北语、胡语或者胡言,为中国与蒙古历史上鲜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其使用时期为2、3世纪交替至7世纪中叶,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至到北魏时期,孝文帝和冯太后下令进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用汉语代替鲜卑语,更改鲜卑语姓名为汉字姓名。禁止入住中原的鲜卑人使用鲜卑语,无疑使到鲜卑语的生存空间大幅度地缩小。六镇之乱后,胡化比较深的六镇部将再度推广鲜卑语的使用,中国北部掀起了鲜卑化热潮。直至隋朝末期,鲜卑语失传。鲜卑族后裔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但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拓拔部是鲜卑诸部中非常复杂的一个部族,其人口组成不仅有原拓拔部本部之人,还有留居漠北的十万余户匈奴,以及被拓拔部征服掳掠来的秽秣人、诸多杂胡,并且在崛起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肃慎人、扶余人,甚至高加索白种人,以至于在体貌上拓拔部更接近于白种人。由此可见,锡伯族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拓拔部中的原肃慎人,因为锡伯语和满语一样都属于古肃慎语(通古斯语系)。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便是在胡汉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尤其是胡汉通婚造成民族血统混合的基础上经过重构而变更面貌的新汉族。据民族史学家王桐龄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考证,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主要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如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出自拓跋鲜卑的独孤氏(唐太宗的母亲是汉族)唐太宗长孙皇后是胡汉混血,有一半汉族血统和一半鲜卑血统,唐高宗李治身上拥有四分之一的鲜卑血统,四分之三是汉族血统,唐高宗身上流的大部分都是汉族血脉。隋唐皇室便是以胡汉混杂的血统而统一中华的,并且胡汉血统混合更大量地在于下层民众。所以,隋唐时期的汉人或号为“唐人”的汉人,已不是魏晋以前汉人血统的简单延续,而是胡汉血统混合的民族共同体。

3,我们这里有好多家荔姓,据说是鲜卑族的后代,查了陕西五千年,没有准确证据,唐以前五胡十六国在民族太融合中消失了,被汉族汉化了。但是还个姓氏是跟鲜卑族有关的,让历史界专家回答。

4,直系后裔是今天的锡伯族!锡伯族在汉文史书中,不同时期曾有几十种不同译音译法,如须卜、鲜卑、犀毗、犀比、悉比、失比、失必尔、师比、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西北、席白、席北、锡北、锡窝等,直到明末清初时才统一为锡伯。这些汉语音译古汉语基本同音或者很接近!西伯利亚也有鲜卑利亚之意!其实很多古代的民族可以通过拟古汉语找到直系后裔!鞑靼人的直系后裔就是塔塔尔人。鞑靼用陕西话拟的古汉语tatan。此外鲜卑人绝大部分是融入了汉族,尤其在河南一带!看唐诗就可以找到鲜卑人内迁的痕迹。河南的朋友看到别不高兴,这是历史的一部分,不可改变!也正是如此不断的融合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汉族!由于鲜卑在河南嵩洛地区对大规模内迁导致风俗和语言上在唐朝还保持了区别于汉人的记载!如一下唐诗,古风·其十九唐·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奔亡道中五首》“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洛阳为易水,嵩岳是燕山。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永嘉行唐·张籍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诸侯自顾土,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元稹:“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鸾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同时期的关中,唐诗中的记载!薛能《送冯温往河外》诗云:“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秦音尽河内,魏画自黎阳。说明唐代关中是依然是保留了秦音,这是因为五胡乱华时胡人在关东的华北和关西的关陇地区采用不同政策制度所致!也孕育了重建华夏的汉人“关陇世家”的出现!河南河北责是令人悲哀的“双脚羊”,所以导致了人口更迭!还可以根据唐诗勾勒出唐代汉语的大致区域边界!西部阳关为界,北部无定河为界西南横断山和大渡水为界南部洞庭湖为界,东南浙江温州以北以西!东北方向有点模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73学习攻略 » 鲜卑语 鲜卑族的后代是女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