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鸦片战争原因 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和什么

1,100多年来,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主要是历史学家在解读,认为是因为中国闭关锁国,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闭关锁国,也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最根本原因。但今天来看,历史学家们的解读未必准确。从经济学解读会发现,近代中国的市场甚至比英国发达,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闭关锁国,否则怎么会有对英国的贸易顺差?因此,现在是需要对鸦片战争原因进行重新思考的时候了。只有找到近代中国落后的真正原因,才能理解为什么自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虽有无数人仁志士浴血奋斗但仍改变不了被殖民的命运,也才能真正全面认识为什么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改革开放40年,就能取得伟大成就,使今天的中国再振声威。用“闭关锁国”来解释鸦片战争和近代中国的落后,是一种深受西方中心论影响的叙事,忽视了历史真相。好在,西方主导历史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还。尽可能还原历史,也是对历史的尊重。那么,真正成因又是怎样的呢?一、闭关锁国的出处最早用“锁国”一词描述清朝中国的中文文献,目前能查到的是始于汪精卫。1906年,他在《民报》刊发文章《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其中有云:“自西力东侵以来,吾国陷于旋涡之地位,既无复孤立之余地,又不能自立。国力颓丧,瓜分在人,保全在人,岌岌然不可终日,国民所已知者也。而其所以致此者,实惟满洲人秉政之故。盖我国民之能力薄弱,固亦不能无过,而厉行锁国主义,鼓舞排外思想,见靡外侮,驯致于危亡,犹复调唆列国之冲突及其嫉妒心,使势力平均主义亦将不能维持者,实惟满洲政府,独任其咎。……”随着此文被大量引用,“闭关锁国”逐渐被广泛接受,并成为诠释清朝落后的标准范式。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汪精卫(上图)用“锁国”描述清朝中国,并非首出于己见,而是受西方话语影响。近代中国的“锁国”状态,最初都是出自西方对中国的感受。西方以自己的立场和对错尺度看待和判断他者,割裂了中国历史上长期与外界产生的关系,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说成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近代以来中国学习西方,常常以西方之是为是,拿西方话语做真理。因此,汪精卫虽然显示出“睁眼看世界”的视野,但却落入了西方话语的陷阱。那么,“闭关锁国”的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最初来源,应该是郑和下西洋之后。郑和下西洋开历史之先,早于哥伦布航行世界一个世纪。有人说,如果不是明朝过早海禁,世界历史会重新改写,东西方大分流也不会出现,可能今天的中国会是另一番景象。事实上,后来清朝的海禁政策,并不是源于中国主动关闭通往西方的大门,而是因为倭寇泛滥而实施的海防政策。但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商品、特别是鸦片的英国商人,却将中国清朝海禁认定为“闭关锁国”。1853年,马克思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时,也接受了这一观点。受此影响,闭关锁国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主流意识形态,被写入了历史教科书。但根据现有文献来看,明代禁海时期约占75%,开海时期约占25%。但到了清代,尤其在鸦片战争前,禁海时期约占15%,开海时期约占85%。单凭这个数据,就可以打破和颠覆之前那些片面观点了,说明明清两朝尤其是清朝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闭关锁国。有人可能会说,乾隆帝在《敕谕英吉利国王书》中写道:“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又曾说“民俗易器,洋商杂处,必致滋事”。但乾隆此说,不能作为闭关锁国的证据,而是表明大清物产丰富、自给自足。这更多是体现了乾隆的自信,虽然这种自信,今天来看可能有点妄自尊大。另一典型事例,就是这个时期来华并不幸沉没的瑞典著名商船“哥德堡号”。250年后,当沉船里的大量瓷器和茶叶被打捞常来,人们无不惊叹其数量之庞大,货物之珍贵。由此可见,在清朝时,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藤器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同时外国的香料、染料、金银、玻璃瓶、珠宝、药材、印花布、羽毛、兽皮、钟表等,也纷纷进口到广州,后流传至全国。著名史学家李伯重在其新作《火枪与账簿》中谈到全球化时说:“传统的‘明清闭关自守’论,今天已经过时。只有摒弃了这种陈说的束缚,才可以实实在在地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事实上,早在16世纪之前很久,中国就一直在亚洲东部和印度洋东部经济圈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到了16世纪,欧洲人从海路到达中国之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东部地区和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其他地区,开始在经济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掀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可见,清朝并非完全闭关锁国,其贸易量与宋朝明朝相比并不逊色。当然客观而言,清朝后期,王朝的肌体腐化,内乱丛生,和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欧洲相比,生产力低下,综合实力处于绝对弱势地位。有意思的是,到达广州口岸的外国商船中,英国船只最多,平均占总数的70—80%。也就是说,英国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1830年,连英国下议院对在广州从事贸易的各国商人进行调查后,也得出结论:“几乎所有出席的证人都承认,在广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一个事实是:指责中国闭关锁国最凶的是英国,用武力打破中国大门的也是英国。二、真相究竟是什么既然清朝不算闭关锁国,英国又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那它又为何要对中国动武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中英贸易长时间无法改变的顺差。自从和西方直接开展贸易以来,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一直都是顺差。那个年代,中国虽然不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但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能够生产出自己需要的生活产品。结果,中国大量输出茶叶和其他西方需要的产品,但又不怎么从西方进口货物,导致欧洲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自认世界第一帝国的英国,无法容忍这种逆差。既然无法通过正常贸易手段解决的问题,英国人先是试图用卑鄙手段——走私鸦片,来平衡贸易逆差。但走私鸦片毕竟是冒风险的事,更违逆道德和声誉。当时英国自己的法律,既不允许本国的鸦片贸易,也不允许殖民地的鸦片贸易。更让英国人没想到的是,走私鸦片还遭到中国的强烈抵制,尤其是林则徐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于是,英国人想方设法寻找向中国动武的借口。“清朝政府闭关锁国”,被英国人拿来当作掩饰罪恶的借口。马克思曾感慨,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英国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后,加大鸦片贸易,企图用这种最罪恶的手段,以最快的速度平衡贸易逆差。但马克思说,中国市场的特有现象是:自1842年的条约使它开放以来,中国的茶叶和丝绸向英国的出口一直不断增长,而英国工业品输入中国的数额整个说来却停滞不变。中英之间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同俄英的贸易差额状况相似,但后一种情况,可以用俄国的保护关税政策来解释,而中国的进口税,却比任何一个同英国通商的国家都低。这说明,鸦片战争后,尽管中国进口关税很低,但除了鸦片贸易的大量涌入外,英国产品依然没有能力进入中国。因此,用马克思的话说,惯于吹嘘自己道德高尚的“约翰牛”,才隔一定的时候就用海盗式的借口向中国勒索军事赔款,来弥补自己的贸易逆差。三、谁是自由贸易的敌人英国人用“闭关锁国”责难中国时,自然而然把自己设置成了一个开放的形象,把自身标榜为自由贸易播种者,甚至认为这种角色与西方文明有着本质性关联。但历史证明,这种角色和关联是不成立的。马克思说,任何时候只要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英国自由贸易的性质,我们大都发现:它的自由说到底就是垄断。可以说,英国才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始作俑者。只能做贸易的赢家,只赚不赔。只许自己做对本国贸易有利的事,不许别人保护自己的利益,否则就指责“闭关锁国”。这是一种强盗的逻辑,天下没有这样的买卖。过去很长时间人们曾认为,市场是欧洲最先发展起来的,那里达到了最高水平。但现在的研究发现,十八十九世纪中国市场高度发达,运转灵活。珠三角、长三角,桑蚕丝业专业化水平很高,商人长途搬运粮食来往一千多公里,运行效率很高,比同期的法国、英国、美国市场更为高效。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中国曾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也没闭关锁国,为什么后来没有出现工业化突破,反而逐渐沦落了?这是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落后的历史之问。必须承认,自世界工业革命开始,中国摔了一个大跟头。从那以后,中国开始变得贫穷,变得落后了。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使命,不能为了反帝,就忽略了反封建,否则就是扶清灭洋的义和团了。但还是那句话,不能把近代中国的落伍,简单归罪于闭关锁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西方给中国捏造和罗织的莫须有“罪名”。当年中国的错误,一方面在于朝堂之上衰弱而缺乏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又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交织。尤其是当年没意识到,与我们打交道的对手是一个帝国,是一个为了金钱不择手段的强盗。更没深刻认识到的是,对付这种强盗,只能用更强硬的手段,不能因为中国有着几千年积淀而成的中华文明,就以“君子之道”揣度那些强盗帝国的心态。虽然不能以野蛮对付野蛮,但也必须换种手段,因为解构强盗的逻辑,只能用更强的国力去实现。黑格尔说过:历史上重大事件都出现过两次。马克思进一步补充道:第一次以悲剧方式出现,第二次以喜剧形式出现。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的悲剧,但这样的悲剧不可能在中国重演。因为今日的中国,早已不再是过去的中国。

鸦片战争原因 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和什么插图

2,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希望有些帮助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时代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基本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欧美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非洲、美洲、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在各大洲都有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4亿多占当时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2、英国的资本扩张—贸易顺差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迅速扩张资本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自然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却不受青睐,因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个对外通商口岸,而当时清朝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使英国大为不满。3、扭转贸易逆差—鸦片输入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直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对英贸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万两白银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就采取了卑劣的手段,向中国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鸦片,以满足他们追逐利润的无限欲望。鸦片贸易给英国资产阶级、英印政府、东印度公司和鸦片贩子带来了惊人的暴利。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中国由二百多年来的出超国变成入超国。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中国国内发生严重的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4、直接原因—禁烟运动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清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1821-1834年颁布禁令八次;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派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负责执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1839年3月,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勒令外国烟贩交出所有鸦片,并承诺不要再贩卖,保证”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并于6月3日-6月25日将大部分法律上属于英国人的鸦片库存全部销毁。1839年3月,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广州筹划禁烟。在林则徐的主持下,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在现场观看的广州城乡群众,无不拍手称快。5、导火索—林维喜案1839年7月,九龙尖沙咀村发生林维喜案。英国水兵在村内醉酒闹事,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义律却自己轻判了事。8月15日,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派兵进入澳门,更进一步驱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39年10月1日,英国内阁以商务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胁为理由,作出“派遣舰队去中国海”的决定,虽然依据中国法律英国人无权在中国领土上存放鸦片。1840年1月5日,林则徐根据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1月8日英国“窝拉疑”号舰长宣布,自1月15日起,封锁广州口岸与珠江口。4月,英国国会对此进行激烈辩论,在维多利亚女王的影响下,最终以271票对262票通过军事行动,英政府始终未正式宣战,认为军事行动只是一种报复而非战争。这些就是鸦片战争开战之前的经过。从1840年6到1842年8月两年打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有逃跑的总督也有拼死抵抗的将领,还有三元里这样的民众自发反抗的英雄事迹,但结局大家也都知道。在殖民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下,清政府签下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了香港岛,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所以国家富强人民才会幸福,现在的中国早已不是一百多年前的清政府了,用彭老总的话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中国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3,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什么?表面的焦点是鸦片,根源却是经济贸易战。大家都知道,英国国土有限,人口不多,但商品经济、机械化生产发展迅猛,18世纪70年代爆发了工业革命,国内对原料产地和新产品销售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掌握国内统治地位的英国资产阶级因此极力奉行殖民扩张政策,不断发展海外贸易。不用说,庞大的中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市场。当时,有人在英国报纸上发表畅想:“如果四亿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都加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能忙上几十年!”但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当时的中国现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国运来销售的商品主要是毛织品、铝,锡、铜、钟表、玻璃,以及来自印度的棉花、棉织品等等东西并不敏感:1674年,英国商人浑泪赔本大甩卖所运来的布匹,最后只卖出11匹;1699年,英国的毛织品来华,成交量竟然是零;刀子、钟表,赔本能卖出去一些;钢琴、刀叉,根本无人问津;至于睡衣、睡帽,只能在货舱里积压发霉……反倒,英国人爱上了中国的茶,喜欢上了中国的丝,而且到了离不开的地步。其结果是:英国人带走了中国茶和中国丝,以及各种各样的瓷器,留下了一大堆一大堆的白银。当时中国采取的银本位制,即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用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的货币制度,其中又分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两种类型。银两本位是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银币本位则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中国采用的是银两本位。这里的“两”只是重量的单位,一两等于37.3125克。比如要付银十两时,你可以付整一块十两重的银块,也可以付由好几个银粒组成的十两重的碎银。政府基本上不铸造银币,所以对银子的形状并不计较,无论是球状的银粒还是马蹄形银块,都没什么关系,只要银的纯度和重量符合规定就行。那么,在大量出口茶叶而没有象样的进口商品的情况下,国内的银钱过剩,无论是官府还是百姓,手里捏着白花花的银子,不但心里踏实,也觉得生活富足。道理很简单,白银是世界通行货币,如果中国每个百姓家里都躺着一大堆一大堆白银,那么,全中国人民不劳不作,也可以从其他国家买到吃的、用的。可以说,中英初期的贸易,中国是只赚不赔的。而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与否,与这个国家的黄金储备量、白银储备量是密切相关的。英国国内的白银都流水一样流入中国,他们还不急了眼?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佬无所不用其极。渐渐地,他们发现了可以让人吸食成瘾的鸦片!于是,他们通过走私方式,源源不断地向中国输入这种害人的毒品。鸦片培养出了不少中国瘾君子。于是,中国的贸易状况彻底倒转过来了,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货款数额,远远超过了从中国购进茶叶的货款数额。清朝方面仅以茶叶的出口来抵销购进鸦片的价款已经不够了,必须要用现银来补充。也就是说,英国人来中国做生意,用不着带银子,只要动用一船鸦片,就可以从中国运走好几船茶叶和其他商品,这还不够,伴随被运走的茶叶和其他商品,还有大堆白白银。这样,就轮到中国人着急了。大清政府经过一轮轮讨论,决定从源头抓起:禁烟。大英雄林则徐大刀阔斧,在虎门收缴走私鸦片,并且当众销毁。英国人既自恃船坚炮利,自然不甘财路被断,就针对鸦片被毁问题讨要说法,悍然发动战争,目的就是要砸开大清的国门,强行推销他们的商品——以鸦片为主的商品。不用说,撕扯开所有的迷雾看本质:英国此举,实在是无耻的流氓行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73学习攻略 » 鸦片战争原因 鸦片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和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