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鹦鹉洲在哪 崔颢的黄鹤楼属于哪种类型的诗

1,《黄鹤楼》一诗的作者是崔颢,他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考中进士,最大的官曾经当到太仆寺丞。这首诗是他登上黄鹤楼后乘兴而作,其文笔流畅、一气呵成,堪称是句句珠玑、气象万千、妙笔迭出、无一俗字。据说李白登上黄鹤楼后见到此诗,不得不掷笔叹服,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故而为历代文人所推崇,堪称唐诗第一。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此诗并不是律诗。律诗的平仄有极其严格的要求。本诗为平起,楼,悠,洲,愁这四个各联的尾字均押十一尤。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的第6字鹤应平;第12字黄应仄;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第4字去应平;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第5字汉应平;第12字鹦应仄;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本联合律。其次,此诗虽不是律诗,但是严羽把它归到七律,有以下两个原因:1.唐朝正值律诗定型之际,因此很多人认为有可能律诗的最终格式还没有最终确定。因此,对于当时个别出律的诗,有人提出可以归为律诗一类。(当然,后世再出律,就不能算律诗了。)受此影响,《沧浪诗话》把《黄鹤楼》归为律诗。2.严羽本人虽然是宋朝人,但他“为诗宗盛唐”。他格外推崇的就是盛唐的近体诗—律诗。因此,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没有把唐诗七言第一的《黄鹤楼》归为古体诗,当然有他偏爱律诗的想法在里面。但是我本人反对这种说法。我的依据如下:1.首先关于此诗写作的时间,在芮挺章《国秀集》中推断即其作期的下限不超过(不晚于)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河岳英灵集》卷中称:“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因此也不可能早于723年(崔颢中进士,当时他年仅20岁)。从五律及七律的互相关系以及杜审言,李峤等人生活年代及历史记载推算,七律的定型时间大约在中宗景龙年(707年到710年)完成。因此本诗可以肯定写于律诗定型之后。崔颢在写此诗的时候他很清楚律诗的规定,所以可以肯定他写的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2.其次古体诗在唐朝也十分盛行。古体诗也称为古诗,有歌、行、吟之分,古体诗与格律诗(或者叫近体诗)的区别在于,古体诗只注意用韵,对于平仄和对仗都没有要求。比如杜甫的《石壕吏》、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长恨歌》、高适的《燕歌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等,都是古体诗。因此可以说在当时,古体诗也是十分流行的诗歌题材,崔颢的这首《黄鹤楼》用古体诗来写,也是很正常的。《沧浪诗话》为何首推崔颢的《黄鹤楼》为唐诗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到底好在哪?这要从严羽的诗论说起,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以言志,诗是抽象说理所无法表达的。就是在字面上留有余地,在文字之外暗含有深意,才是上等的。盛唐的那些诗人更加看重诗的意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以他们的诗透彻玲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仿佛是空中音、水中月、镜中像。诗歌作品通过语言、思想、意念、情趣等各方面要素,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水乳交融、暗藏妙意、诗尽而意存。这是严羽所论述的好诗的必要条件。因此从这一点出发,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虽然出律,但是其空灵妙曼、水乳交融的妙意是其它律诗所无法企及的。故而为其所推崇。而杜甫的登高虽然是七律第一,但是从诗的意境空灵来品鉴,当然比不上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更不用说崔颢的《黄鹤楼》了。所以也就难怪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把《黄鹤楼》拿过来当做七律第一了。所以唐诗七言第一是古体七言,而不是七律或者说近体诗。这是我的看法。欢迎大家踊跃发言。

鹦鹉洲在哪 崔颢的黄鹤楼属于哪种类型的诗插图

2,崔颢的“黄鹤楼”并非格律诗,“沧浪诗话”却把它评为唐七律之首,有何根据?“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句话是南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讲的。清代的文学家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作了阐释,说“此诗为后来七律之袓,取其气局开展”。不光是李白一人敬服,崔灏的这首《黄鹤楼》历来好评如潮、倍受推崇,自然有其道理,不能割裂历史现实来看问题。(一)到底有没有出声律?我们先引录一下原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争议最大的有两处,首句和次句第六字都是鹤(仄),以及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平仄仄仄仄仄仄),白云千载空悠悠(仄平平仄平平平)。很多诗友对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非常在意,但对于律诗的拗救之法关注较少。近体诗声律是可以拗救的,只要拗救正确,仍然算是合律。拗救即可本句救,也可以对句救。次句中的黄字救首句的鹤,四句的千字救三句的去,五句的汉属于半拗,可救可不救,六句的鹦字对句也作了拗救。因此,这首律诗的格律诗没有问题的。简言之,此诗前四句用散调变格,后四句律归工稳。(二)黄鹤楼诗好在哪里?《黄鹤楼》之所以名垂千古,成为七言律诗压轴之所,主要在于此诗的艺术成就。一是意幽神远。岁月不再,危楼高伫,仙去楼空,悠悠千年,唯有天际白云,阅尽沧桑兴替。二是情景交融。诗中有画,仙人骑鹤,孤拔高楼,白云,晴川树,芳草洲,落日黄昏,烟江小舟,都是美景,而空悠,历历,萋萋,烟波,人愁,又直入情感,无不渗透着人去楼空、岁月如流的叹惋之情。三是气势恢宏。诗人从仙人乘鹤的传说中联想,首先彰显黄鹤楼孤拔临江,崔巍缥缈之势。颈联神思飞度、游目骋怀,无限风光在晴川。结句是晚景描绘,自然融进薄暮低吟、感时悲老、怀古思想的漂泊愁思。抱庸浅见,一家之言,问候诗友。

3,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中指出:凡不受近体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相关论述截图佐证如下。平仄的“替对粘韵”基本规则,是格律诗创作审美的统一标准,是格律诗正格平仄理论依据,格律诗与古体诗的分水岭和试金石。崔颢的《黄鹤楼》是否格律诗,不是《沧浪诗话》的只言片语所能盖棺定论的。格律诗创作审美实践,才是检验真知的唯一标准。理论依据何在?且看下文分解。马蹄韵“两平两仄交替”和启功先生《诗文声律论稿》“平仄竿”,是格律诗“替对粘韵”基本规则的理论基础。草民已有一系列图文详解,恕我本文不再赘述!“前宽后严,仄宽平严”,是诗界认可的宽格变格潜规则。“一三五”变格,只有在规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条件下,才能顺利通过诗词网站工具检验。古人诗作,必须以古韵作平仄押韵标准。按古韵标准标示平仄,具体分析如下:《黄鹤楼》崔颢(唐代)昔人已乘黄鹤去,仄平仄平平仄平此地空余黄鹤楼。仄仄平平平仄平黄鹤一去不复返,平仄仄仄仄仄仄白云千载空悠悠。仄平平仄平平平晴川历历汉阳树,平平仄仄平平仄芳草萋萋鹦鹉洲。平仄平平平仄平日暮乡关何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烟波江上使人愁。平平平仄仄平平第一句为平起式,双数位置当“平仄平”交替,却“平平仄”失替!第二句仄起入韵式,第五字当仄却平,导致“后孤仄”,虽可“仄宽”,但有“后严”的限制,因而提示“可平可仄,建议用仄”,可见不支持“后孤仄”变格!第三句仄起式,双数位置当“仄平仄”交替,却“仄仄仄”失替;只有开头一字平声,其余连仄,导致“三仄尾”之嫌!第四句平入韵式,第五字当仄却平,导致“三平尾”之嫌!第五句是平起式正格。第六句第五字当仄却平,导致“后孤仄”,不在诗界支持的宽格之例。第七句符合宽格变格规则。第八句是平起入韵式宽格变格。综上所述,全诗八句,只有一句正格,两句宽格,五句非律格。非律格占比八分之五,即62.5%!以上是出律失替之处。第一、二句双数位置第四、六字上下平仄当相反,却相同而导致失对之嫌!第二、三句双数位置第四字上下平仄当相同,却相反而导致失粘之嫌!第三、四句双数位置第四字平仄当相反,却相同而导致失对之嫌!因此,全诗存在三处失对一处失粘!全诗韵字都在平水韵“十一尤”平声韵部,无出韵之嫌。《黄鹤楼》平水韵检测结果截图佐证如下,供探讨交流。如果失替、失对、失粘的诗都算格律诗,那么,格律诗“替对粘韵”基本规则就被推翻了四分之三,即被否定了75%!崔颢的《黄鹤楼》若以《沧浪诗话》只言片语盖棺定论为格律诗典范之作,人人效仿,长此以往,格律诗“替对粘韵”基本规则将不复存在,杜甫的《登高》不再是七律之最。一切将以《沧浪诗话》的只言片语盖棺定论,《沧浪诗话》作者成了真理的化身,“一句顶一万句”,格律诗传统文化艺术瑰宝的传承和发扬堪忧!

4,杜甫之秋兴八首,还有那: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对的好,而且八句皆对,堪称千古名句。但是太束缚人了,老杜在律诗方面,确实是无人能比,但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旧体诗要改革,要符合形势。所以我认为,与其学杜之严谨,不如学李之活泼,只要神到,意到,有精美佳句,平仄,韵脚尚可,有大多数人认可,即为好诗。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273学习攻略 » 鹦鹉洲在哪 崔颢的黄鹤楼属于哪种类型的诗